可以搜到:产品、技术、资料、新闻、检测、企业、视频
(报告出品方/作者:上海证券,开文明)
1.1、产品特性:定制化属性高,考验制造商精益生产
对于整车而言,汽车线束是定制化产品,属于重要的功能件, 直接关系到整车安全和驾乘体验;对于制造商而言,汽车线束关键 是在生产 know how 的积累上,考验的是制造商的生产精益性等。
1)整车端:汽车线束是重要的功能件,定制化属性高
汽车线束是汽车的“神经网络”,是重要的功能件。汽车线束隐藏在汽车内外饰中,把中央控制部件与汽车控制单元、电气电子执 行单元、电器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,形成一个完整的汽车电器电控 系统。所以,汽车线束不被消费者所感知,却对整车的安全性至关 重要,也直接关系到客户的驾乘体验。
线束主要由导线、端子、接插件及护套等组成。从电压等级上 分,可以分为低压线束和高压线束,低压线束用于连接汽车内低压 电气部件,高压线束为新能源车高压零部件传输电力。从功能上分, 汽车线束分为运载电力的电力线和传递传感器输入指令的信号线。 从复杂度分,可以分为成套线束、其他线束等。
汽车线束是定制化产品。不同整车厂商及其不同车型均有着不 同的设计方案和质量标准。汽车线束在设计及制造时,要保证其机 械特性、电气特性、耐环境性,且考虑合理的线径和材料,在保证 各项性能的前提下,降低自身重量,优化线束的成本。
2)制造商端:原材料成本占比高,考验精益生产
汽车线束中原材料成本占比高,其中线缆(铜)是大宗品属性, 连接器难度较高,主要是国际巨头和部分国内厂商供货。所以,汽 车线束厂商的盈利水平和生产精益性等息息相关。
线束生产工艺 know how 多,需要多年经验积累。线束的制造 装配属于劳动密集型,整车线束物料数量繁多,导致其制造工艺复 杂繁琐,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,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点多。只有各 个生产控制点的识别和防错措施的实施才能保障汽车线束在整车 上的稳定使用,避免线束的报废或返工。
1.2、电动化和智能化提升单车价值量,轻量化是永恒主题
1)加法:电动化新增高压线束,智能化增加低压线束需求
电动化所需的高压线束对性能要求更高,单车价值量更高。新 能源车动力电池所需的高压线束工作电压为 400V 及以上,对线束 的输送能力、机械强度、绝缘保护、电磁兼容和抗干扰都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。据 EV WIRE 数据,新能源车线束单车价值量可达 5000 元,其中高压线束价值量 1500~2500 元。
汽车智能化需装配更多电子电器,低压线束用量增长。1950s 汽车只有极少的电气组件,依靠最基本的环形端子连接;1970s,汽 车开始引入电子元件,线束开始对电气系统提出专业要求;2000 以 后,汽车电子技术与日俱增,消费电子产品集成增加了电气系统的 复杂性,线束的用量也相应增多。
智能化提升线束需求。从智能化角度来看,智能化会增加单车 电子器件等的用量。一般单车汽车线束约在 1.5~2km,而根据安波 福的预估,未经优化的 L3、L4 自动驾驶系统就需要增加约 2 km 的 线束,线束长度提升一倍多。未来,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等功能的 丰富将是汽车线束需求增长的重要驱动力。
2)减法:轻量化为重点发展方向
基于智能化带来的电气布线复杂化以及汽车整体轻量化需求, 轻量化为线束行业重点发展方向。
从汽车线束重量结构来看,导线占比 75%,端子及接插件占比 15%,外包材料占比 10%。
总体来看,汽车线束轻量化主要为以下三个方向:
1) 优化设计,减少线束用量。a. 优化线束布置路径,减短绕 线长度。b. 优化线束保护设计。如:减少护板,利用车身 结构、固定件替代护板;布置上尽量减少内连接等。
2) 结构优化,减少线束重量。如:接插件小型化;使用薄壁 导线缩小导线截面积;在信号线中使用特细铜导线可降低 50%的线束重量。
3) 材料优化,减少线束重量。铝材以供应量充足、价格低廉、 重量轻等优势,被认为是取代铜材的重要方向。此外,对 于线束保护材料也可进行轻量化,如在密封要求不高的位 置选用发泡替代橡胶件、采用耐磨纤维和布基的纤维管代 替波纹管等。
1.3、 2025 年国内汽车线束市场规模将达到 810 亿元
销量方面,根据中汽协预测,2021 年国内乘用车销量为 2130 辆。受疫情反复和芯片供给逐步恢复的影响,我们预计 2022~2025 年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速分别为 4%、6%、3%、3%。其中,新能源 车方面,预计 2021 年销量为 340 万辆,2025 年销量将达到 873 万 辆。
单车价值方面:1)根据 EV WIRE 数据,传统汽车线束单车价 值大概在 2500-4500 元不等,此处保守估计选取 2500 元作为单车价 值量;2)新能源车的高压线束将增加线束单车价值量,此处假设 设新能源车单车线束价值量比传统车高 1500 元。由于汽车智能化、 网联化的程度不断提升,我们假设 2022-2025 年新能源车单车价值 量以 3%的同比增速增长。
根据预测,2025 年国内汽车线束市场规模将达 810 亿元, 2021-2025 年复合增速约 8%。(报告来源:未来智库)
2.1 国际线束厂商是主要参与者
全球市场集中度高,主要由国际龙头主导。全球汽车线束市场 主要由日本的矢崎、住友电气,韩国的裕罗、京信以及欧美的莱尼、 安波福、科仑伯格舒伯特公司等线束龙头厂商主导。前四大厂商住 友电气、矢崎、安波福、莱尼市占率达到 75%以上。
国内合资与外资厂商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。国内本土厂商大多 呈现规模小、专业化程度低,研发设计能力弱的特点。据永鼎股份 年报,国内线束厂商 CR10 仅为 20%左右,国内市场被国际龙头在 华合资和独资公司占据。
国内厂商切入合资车企过程漫长。汽车线束重要的功能件,合 资厂商对国产供应商的导入非常谨慎。从沪光导入上汽大众的过程 来看,历经多年才供货:2000 年沪光就通过上汽大众的供应商审核, 2009 年获得上汽大众难度和价值量较低发动机线束定点。随着产 品获得上汽大众的认可,2011 年公司方才获得难度和价值量最高的 整车线束定点。
2.2 电动化浪潮和自主车企崛起打开机遇窗口
自主乘用车品牌国内市占率在 40%左右徘徊。中国汽车产业的 发展前期主要走的是市场换技术路线。前期涌入中国市场的海外车 企通过合资快速放量。虽然国内自主车企经过多年发展内燃机技术 不断进步,不过相对于海外车企的动力总成等技术和品牌效应仍有 差距,市占率多年来一直徘徊在 40%左右。
电动化浪潮来袭,自主占比提升到 75%。得益于自主车企在电 动化赛道的领先布局,伴随着电动车行业快速发展,自主车企在国 内电动车市占率达到 75%。
自主崛起为国产线束厂商打开了发展机遇窗口。为合资车企配 套的线束供应商仅有沪光股份、上海金亭、柳州双飞等少数厂商。 相对于合资车企,自主车企则多由本土厂商供货,自主车企的崛起 为国内零部件厂商扩大市场份额提供了重大机遇。
3.1 打入合资整车线束供应链,二十年树立行业声望
公司覆盖各种汽车线束品类,适用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。公 司前身昆山沪光汽车电器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7 年。二十多年来, 公司客户从自主车企向一流合资车企拓展,供货产品从难度和要求 较低的门线束向难度和要求最高的成套线束拓展。
质量控制优、客户响应快,公司是多家主机厂的优秀供应商。 凭借多年的稳定供货、优质的产品表现和快速的客户响应,公司成 为了大众汽车集团评定的 Formel Q 最高级别的 A 级供应商。同时, 也是多家其他主整车厂的优秀供应商。
3.2 股权结构稳定,高管伴随公司成长
公司控股股东为董事长成三荣,实际控制人为成三荣及其子金 成成,两人合计持股比例为 81.67%。董事长成三荣先生在汽车线束 领域拥有三十余年的从业经验,高管团队主要管理层人员也均具备 多年汽车线束从业经验,且伴随公司成长。
3.3 营收规模向上,盈利能力处于国内上游
排除疫情影响年度,公司营收增长稳定。2016~2019 年,公司 营收增速保持在 8%以上,2020 年受疫情影响略下滑。2021 年营收 快速增长,21Q1-3 公司营收为 16.4 亿元,较 20 年同期+67%,较 19 年同期+40%。 成套线束占比高。公司汽车线束营收占比达 90%以上。从产品 类别看,成套线束(包含整车线束和高压线束等高价值量产品)占 比 70%以上。
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公司毛利率略下滑。2015~2020 年公 司主营业务毛利率保持在 15%以上,占营收大头的成套线束毛利率 较为稳定。2020-3Q21 公司毛利率持续下滑,主要原因系:1)原材 料成本占营业成本 75%以上,2020 年至今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 成本增加;2)客户缺芯导致车型需求不确定,产能利用率下降;3) 原计入销售费用中包装费、仓储费、运输费计入营业成本。
期间费用率呈现上涨趋势,但企稳回落。2020 年期间费用率上 升至 11%,21Q1-3 回落至 10%以内。主要是和公司规模扩张有关: 1)管理费用率:公司储备管理人员导致员工薪酬增加,但费用率 回落 0.7pct 至 3.4%;2)研发费用率:公司增加研发人员配置,员 工薪酬增加,费用率为 5.0%;3)财务费用率:公司财务费用率较 为稳定,保持在 1.5%左右。 A 股上市后公司所有者权益大幅增加,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盈 利降低,ROE 下滑至 5.7%。
公司盈利能力处于行业上游。目前国内仅有沪光股份、上海金 亭、柳州双飞等少数公司进入国际整车厂供应链。与上海金亭、柳 州双飞相比,公司线束业务毛利率均持续保持在较高的稳定水平, 净利润较为稳定。
我们认为沪光的三个特质决定未来能够冲出重围,成为行业龙 头:1)积极布局智能化生产,提升精益生产的水平;2)站在客户 的角度思考问题,前沿布局小线束、铝线束研发和制造,积极响应 客户轻量化需求;3)乘国产崛起的东风,加快产能扩张节奏,完 善地域布局。
4.1 从制造到“智”造,提质又增效
公司智能制造主要分为:智能研发、智能仓储、智能物流、智 能生产和装配四个环节。公司以工业 4.0 为标准,与 Komax、ABB、 KUKA 等全球智能制造设备供应商合作,利用工业机器人、自动化 装备、智能物流系统、物联网、信息化等技术,打造了集仓库管理、 数据采集与监视监控、生产执行、工程设计于一体的智能生产制造 平台,实现了多个环节的效率提升。
智能制造体系助力公司降低人力成本、提高生产效率。2017 至 2019 年公司生产人员人均产值逐年增加,2020 年疫情影响下游 客户需求,公司人均产值下滑。虽然用工成本呈上升趋势,但是从 成本构成来看,公司人力成本占比依然较低,稳定在 13%-14%的水 平。
4.2 布局前沿技术,想客户所想
公司已经拥有超过 40 余款整车和平台线的开发经验及试验数 据积累,并下设新技术、新材料、高压线束组等多个研发设计团队, 且在上海和德国设立工程技术中心,是为数不多拥有主动开发测试 能力的线束供应商之一。
公司想客户所想,积极提升客户体验并布局前沿技术:1)公 司使用三维模拟仿真系统,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实际工况中的运作状 态,提升了主动开发能力,缩短开发周期,增强客户粘性。2)公 司成立专项材料组,开展铝导线代替铜导线的研究工作。目前铝导 线的应用已取得相关国家专利,进入实质性的项目试制及产品定型 试验阶段,中期数据满足产品的设计需求。3)智能化拓宽高速数 据线在整车线束连接中的应用,公司将着手加大高速数据线的研发 制造。
4.3 扩产提速,扩大地域辐射范围
公司产能利用率保持在 85%以上,产销率基本保持在 100%左 右。随着下游新能源市场的高速发展与公司整车线束配套升级,对 公司产线水平提出更高要求。为突破产能瓶颈,公司通过 IPO 进行 产能扩张。IPO“整车线束智能生产项目”已于 5 月份陆续投产使用, 2021 年产能合计约 92.32 万套(按照成套线束口径),同比+12%。
扩产提速,扩大地区辐射范围。1)加码苏州产能,2021.9.14 公司拟定向增发不超过公司总股本 30%的股票,募资 7.03 亿元,用 于提升苏州的汽车线束产能等。目前已进入工程建设阶段。2)战 略性布局重庆,重庆作为西南地区和中部地区的中间地带,周边拥 有重庆、成都、武汉地区整车厂。2021.12.16 公司公告拟投资 3 亿 元设立重庆子公司,开拓西南市场,完善区域布局,进一步巩固并 提升公司在汽车高低压线束领域的领先优势。(报告来源:未来智库)
5.1 量:优质客户扩容,多项目迎来量产
目前,公司已广泛参与到上汽大众新车型的同步研发中,在上 汽大众中的份额稳定,约 20%~25%。
持续扩大优质客户圈。除上汽大众外,公司持续突破 T 公司、 理想、戴姆勒奔驰、上汽通用、长安福特、北京奔驰等整车厂供应 商体系,客户结构持续优化。2021H1 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下降至 71%。
多个新项目量产在即。凭借良好的产品品质和在高压线束领域 的前沿布局,公司获得多个整车线束和高压线束项目定点,并在 2021、2022 年迎来量产。
5.2 价:结构改善,高端整车线束和高压线束占比有望提升
整车线束向高端车型渗透。公司陆续取得大众途昂家族、奥迪 C SUV、长安福特林肯 MKX 等高端车型整车线束的定点,实现了 高端车型突破,未来有望获得更多高端车型定点。随着高端车型的 量产放量,成套线束均价有望进一步提升。
高价值量的高压线束占比有望持续提升。相比于百元级别的发 动机线束,高压线束价值量更高,超千元。目前,公司已取得 T 公 司、大众汽车、上汽奥迪、北京奔驰、上汽通用、上汽集团、理想 汽车等汽车厂商的多款高压线束项目定点并量产,占比持续提升 中。
公司多个新项目迎来量产,我们对公司业绩作出如下关键假 设:
整车线束
1)营收,2021~2023 年受益于需求的复苏好、芯片短缺的缓解 和公司配套的新车型如上汽奥迪、上汽通用项目等逐步量产,我们 预计 2021~2023 年的营收同比分别为+40%、+70%、+66%;
2)毛利率,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和产能利用率的提升,我们 假设整体毛利率向上增长,2021~2023 年毛利率分别为 11%、15% 和 16%。
高压线束
1)营收,2021 年公司配套的理想 one 和 T 公司热销,2022 年 热度有望延续。同时,大众 MEB 平台、上汽通用 BEV3 平台等逐 步放量,我们预计营收同比分别为+210%、+50%、+68%;
2)毛利率,随着高压线束自动化生产占比的提升,我们预计 毛利率逐步提升到 20%,假设 2021~2023 年分别为 17%、20%、20%。
其他
1)营收,其他业务包括发动机线束、48V 线束等,未来上汽 通用、捷豹路虎等项目放量带来增量,这里简单假设 2021~2023 年 营收分别同比+27%、+32%和+29%;
2)毛利率,随着高毛利的 48V 线束量产,毛利率有所提高, 假设 2021~2023 年毛利率分别为 10%、10%和 11%。
受规模效应的影响,我们假设 2021~2023 年公司的管理费用率 分别为 3.3%、3.1%和 2.9%,研发费用率分别为 4.9%、4.7%和 4.5%。 销售费用率分别为 0.33%、0.5%和 0.5%。
基于上述假设,我们预计公司 2021~2023 年营收分别为 24.8、 38.2、60.3 亿元,同比分别+62%、+54%、+58%,归母净利润分别 为 0.9、2.6、4.8 亿元,同比分别+17%、+196%和+85%。
(本文仅供参考,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。如需使用相关信息,请参阅报告原文。)
精选报告来源:【未来智库】。